这个他,说的是乔岩村“***能吃苦”的刘发旺,身有残疾,但有见识有想法,通过种花椒致富
当地扶贫干部感慨:扶贫主要靠造血,要扶志、扶智,“只要敢想敢干,总能在荆棘里开出一条路”
刘发旺(右)种下的花椒已经开始挂果
河南商报记者 王琦 文/图
乔岩村,这个宜阳县锦屏镇“***穷”的村子,没集体经济、没工业项目,近15%的村民属于贫困人口。村民刘发旺虽然身体不好,但他选择“背其道而行之”,在山上开辟出致富路。
刘发旺的经历,让村干部们意识到,扶贫必须扶志、扶智,要让贫困户有脱贫的迫切愿望和决心,之后的帮扶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。再来乔岩村,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座“绿色银行”。
【转变】
曾经靠煤矿挣了钱 后来转型种花椒
刘发旺48岁了,平日里虽常戴着帽子,面部还是晒得黝黑。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,走路一颠一颠的。
即便是这样的身体,他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,靠着当时乔岩村附近火爆的煤炭开采形势,开商店挣下人生的“***桶金”。锦屏镇***工作人员闫绍轩记得很清楚,他刚到镇里来上班时,乔岩村应该是镇里十几个行政村中较富有的,“乔岩村位于山上,煤炭、铝矿石等资源丰富。”
“那时候,县城的人抽烟一般抽一两块钱一盒的,山上的人普遍抽5块钱一盒的。”闫绍轩说,借着矿产开采,乔岩村村民通过务工、做小买卖挣了不少钱,日子比邻近的不少村都强。
但随着时间流逝,煤炭行业的整体不景气以及***对私营煤矿的管理越来越严厉,山上的日子不好过了。6月15日,河南商报记者刚到村里来时,乡镇干部说,“乔岩村算是锦屏镇目前***穷的地方了,脱贫攻坚有成效,但压力很大。”
煤炭不行了,刘发旺和其他村民一样考虑着转行。他买货车拉过货,还在村里搞过牛、羊养殖,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。“都说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咱能不能靠着这山找饭吃?”刘发旺想到了种植,四处咨询过后,***终决定种花椒,“花椒用处多,调料需要、药材需要,市场会比较好。”
2013年,刘发旺开始种植花椒,***年只种了不到5亩,第二年扩大到15亩左右。他还在花椒地里套种了谷子、花生等。
两年前,他所在的村民组都往山下搬时,刘发旺一家也搬到了山下。不过之后绝大部分时间,他还是在山上度过,“咱又没啥一技之长,就想坚持在土地上做出点事儿。”
【***能吃苦】
你付出多少心血 土地给你多少回报
刘发旺能吃苦,这点村里人都认。村主任刘***彪更是评价说,“发旺是俺村里***能吃苦的人。”
刘发旺的妻子、***也在山下生活。他则是晚上在山下休息,白天到山上干活。
只要不下雨,每天早上7点,刘发旺就骑着摩托车上山了。他随身带上山的,还有水以及他中午的干粮。
“别看花椒是树,但你不能种下就不管了。”刘发旺说,你付出多少心血,土地就会给你多少回报,“除草、修剪、松土,15亩地可不是一个小工作量。”
时间进入6月,中午的气温已经很高,在地里待到11点,刘发旺便回到山上的房子里吃个午饭,再美美地睡个午觉。
院子里,他还种了黄瓜、豆角、西红柿,“咱这可比超市里卖得好。”果子成熟,他摘掉带到山下,让媳妇在县城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卖掉,“一年也能收入几千块钱。”
刘发旺也常到外边走走看看,比如郑州、山西阳城等。他说,学技术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去学思路、学想法,看看别的地方都有什么好做法。
【“绿色银行”】
存下时间和血汗 土地会给自己回报
“你看看咱这花椒,好得很。”在一块花椒地旁,刘发旺说,他选择的都是花椒的***新品种。
每年,都会有收购商上门收购。“这几年,花椒行情特别好,一斤的收购价格都在40元左右。”
种花椒是个苦差事儿,为啥?从种下到收获,你要给它足够的时间。
刘发旺说,一般情况下,种下三年后,花椒就开始挂果,“开始会比较少,可能一亩地的花椒只能卖个两三千块钱。第四年可能就能卖三四千块钱。”
之后,每亩地的收成会越来越高,到了***年左右,按照现在的价格,一亩地花椒能卖六七千元。
看着这些地,刘发旺感觉很踏实,心里不慌,不用考虑明年要去干啥、***的花费该从哪儿来。
“这就是‘绿色银行’啊,你把自己的时间和血汗存到这儿,每年都能有收获。”刘发旺说,遗憾的是,很多村民看不到这一点。
【他是榜样】
“要能像他这样 想不脱贫都难”
乔岩村位于宜阳县锦屏镇东南五公里处,全村下辖6个自然村,共235户895人,其中贫困户31户121人,耕地561.2亩,林地3083亩。
村里无实体经济项目,目前群众以外出务工为主。这也是刘发旺认为村民没有长远眼光的原因之一。
刘发旺的选择,开始村里很多人不理解,“山上有啥好的?不信他能折腾出花来。”可这几年下来,越来越多的人钦佩他,因为他的坚持见到了成效。
回到山上找刘发旺闲侃的村民也不少,“发旺,你看种艾草行不行”“发旺,你觉得在山上养牛咋样”……
村里干部也常拿刘发旺的例子来激励贫困户,“咱们身体等各方面条件不比他之前差,怎么可能挣不到钱?”
“都说扶贫不能输血要造血,‘扶志’和‘扶智’就是造血的重要办法。”刘***彪说,村里干部现在想法统一,一定要让贫困户坚信自己能够脱贫,还要开阔他们的思路。
“当然,什么样的出路适合贫困户,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。”但刘***彪觉得,如果贫困户能像刘发旺这样,想不脱贫都困难,“这也是村里在制定帮扶措施时,会格外注意的东西。”
【记者手记】
荆棘再多 也能开出一条路来
在乔岩村蹲点采访的这半个月,让我对脱贫攻坚的必要性、艰巨性有了新认识。
必要性是说,没有外力帮一把,有人可能一直摸索不到走上好日子的正确路径;而艰巨是因为,脱贫攻坚烦琐而复杂,绝不是一项轻易就可以完成的任务。
对于乔岩村而言,脱贫攻坚还有以后的致富奔小康,究竟应该怎么做?刘发旺不仅让我震撼,也给了村里人很多启发。
他不是我印象中农民的样子,虽然身有残疾,但有见识、有想法、有志向。而他身上的这些优点,恰是很多贫困户脱贫所需要的。
乔岩村附近的山上,两种植物特别多:荆条和酸枣树。荆条简称为“荆”,酸枣树简称“棘”,两种植物常相伴而生,合称“荆棘”。脱贫致富的路就像这山一样,荆棘丛生,但只要敢想敢干,总能开出一条路来。
十五天的驻村蹲点采访结束了。有人问:你会怀念这段每天在村里逮蚊子的日子吗?是的,会的。
***后预告一下,我的另两名同事程亚龙、彭大龙将继续带大家看脱贫攻坚中的那些人和事儿。